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通辽微电影演员【报名帖】论坛版主招募中!你是论坛的大神儿就来报名吧!招聘市场运营主任\新媒体运营专员\出镜主持等2015年内蒙古计划招400名特岗教师虚位以待  诚邀入驻
查看: 61638|回复: 2

[今日通辽] 【生命赞歌】走进他通辽人民的好儿子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17 13:03: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内蒙古

大地之子

——追记全市优秀共产党员、通辽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肖华



48ab4c029e2a345e2f467f2948e93057.jpg


24年前,一名23岁的青年,在火红的党旗下举起右手,郑重宣誓,从此共产党员的称号成为他心中至高无上的荣誉;庄严的承诺,成为他毕生的履约。
    他走过的每一个地方,群众有口皆碑。“为了咱老百姓舍家舍命,这才是共产党培养的好干部!”
他工作过的每一个地方,党员干部无不感怀:他给我们树起一个榜样!
     2016年12月12日,他永远地走了,把自己的血和汗,永远地洒在了科尔沁这片大地,生命定格在47岁。
他就是肖华,通辽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
9月30日,中共通辽市委追授肖华“全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舍家舍命,用一生去践行一个承诺的人,他心怀的是一种怎样的理想与信念?


一心为民,是他心中最炽烈的追求


肖华参加工作26年,工作变动7次,却终未离开农业。每当有人问他,这辈子感觉最幸福的是什么?他总是憨憨的一笑,深情地说:“扎根土地,为乡亲造福!”
   “为乡亲造福”,这句烫人心窝的话是肖华一生的写照。
常胜是科左后旗南部的一个小镇。全镇总土地面积78.9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1.93万亩,沙丘面积11.6万亩。留不住水土的土地,也留不住收成,农民从不对丰产抱有念想。沧海桑田,给这里带来改变的,就是肖华。
    2014年9月,新农村建设扶贫推进组来了,肖华来了,常胜镇一片片农田开始变了模样:控水、控肥、控膜、减药、节本降耗,提质增效。实施无膜浅埋滴灌,省地,种植密度高,一亩地至少增产500多斤,高产栽培技术让躬身垄沟的人们看到光亮。
脱贫的关键,在于示范带头。于是,各苏木镇、嘎查村选派100多名精兵强将将肖华团团围住。在老乡们热切的目光中,肖华不仅在课堂上口传心授,还把大家拉到了田间地头——大小垄的距离,种子的深度……走过一村又一村,让种了几辈子地的庄稼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每个人包扶两个村,全旗262个行政村,村村有人管。”在他的倡导下,科左后旗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农业技术培训就这样开了先河。
  两年多的朝夕相处让科左后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郝宏时常感怀不已,回忆起那些岁月,身先士卒,带头苦干已成了肖华在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印记。
一种精神、一种作风,就这样心手相传。
2016年,全旗实施无膜浅埋滴灌达7万亩,2017年,大面积推广达50万亩。一个个示范园区,是肖华一脚一脚踩出来的…… 他亲口咀嚼过土壤的味道:黄土甜,红土苦,黑土是涩的。什么土能长什么庄稼,心里有数。
“每隔一段时间,不请自来。手把手的教我们栽培,帮我们规划,来了连口水都顾不上喝,饭也不吃,这样的专家少有!”跟肖华打了两年多的交道,科左后旗塞外华西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包太平说,这个肖大哥,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这个肖大哥,让他们一辈子都忘不掉。
干农技推广工作的人腿勤。 每次下乡,肖华都一头扎进庄稼地里,尽量不“惊动”当地主管部门。为完成大田作物测产,秋天,他顶着火辣辣的日头钻玉米地,渴了,咕咚咕咚灌上半舀子凉水。冬天,一个苏木镇接着一个苏木镇地搞培训。冷屋子,土炉子,农民们都冻得缩手缩脚,他却一讲就是两个多钟头。
课堂上,肖华坚持不迟到、不早退,不接电话。在讲课内容的编排上,肖华有着自己的“独一套”——重实际案例而轻理论知识,多图片展示而少文字叙述。课件里的图片是他亲手拍的,地块儿是他一路走过的,技术研发是他亲自跟进的,所讲的案例都是农民自身的事儿,深入浅出,在一听一看中,赢得满堂彩。
2012年以来,肖华累计扶持种粮大户30个、专业合作组织8个,打造玉米节水高产高效典型示范田42645亩,其中一些农民还在农业部组织实施的东北地区“玉米王”挑战赛中荣获佳绩。
肖华,有一双总是含笑的温暖的眼睛,厚厚的嘴唇透着朴拙,也透着执著。
肩挎相机,一手拿本,一手拿笔,边看边记。第一次和肖华下乡,就让通辽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党支部书记白永贵服了。记得当时肖华从背包里掏出一只小羹勺,轻轻地挖开玉米幼苗的根部察看苗情。“以往我们都是用手抠或用树枝秸秆扒拉。”不经意的一个小小的细节,让白永贵这个农业科技的老行家暗暗竖起大拇指。
“小肖能琢磨,干啥像啥,大学是学中文的,没想到半路出家,硬是把现代农业摆弄得条条是道。”
接触过肖华的人都说,他穿不讲究、吃不挑剔,两脚泥巴,扎在人堆里,和农民没啥两样。他却说:“我打扮的溜光水滑,咋和乡亲打交道?人家会认为你是摆花架子的,不愿意跟你接近,农业技术传授就会打折扣。”
  听过肖华培训的人都说,他说话直白、风趣、容易听懂,像农民。
“给农民讲课,不能一板一眼的,不能把给硕士生、博士生上课那一套搬来,得把你的技术变成农民能听懂、能记住的东西。”肖华常说:“我不喜欢台上天花乱坠,台下呼呼大睡。我喜欢和乡亲们辩个理儿,让他们从中认识到农业科技的作用。”
土地,掂着有分量,摸着有温度,它早已成为肖华心中最沉甸甸的爱。
在肖华的手机中存着500多个电话号码,其中有300多个是老乡的。无论何时何地,熟悉的,素未谋面的,有农民打来电话,他就会耐心详细的解答。
正如他在日记本上写下的一段话:“人的一生不过是短短几十年,如果脑袋里琢磨的就是个人那点利益又有什么意思呢?一个共产党人的价值,就是看你能不能为群众做点事!”   


赤胆忠心,是他生命中最神圣的职责


究竟是什么,让他如种子般,将终生许给了大地?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1993年10月,肖华在党旗下郑重宣誓时,心中就早已深深埋下了为党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种子。
生命之花的绽放不是一时的激情喷发,而是长久的积累沉淀。
1990年,大学毕业后,学中文的他被分配到哲盟农业科研所。专业不对口,一切从头学。他开始遨游在农业知识的海洋。随着农业专业技术的日臻成熟,他先后被调任到原哲盟农广校、农业处、农业局工作。1998年,肖华从哲盟农业局科教科调到土肥站。从书本转向实践,从此,大地便成了他书字华章的舞台。他利用休息日骑着自行车走乡串户,与老乡一起摸爬滚打。短短几年,土肥站的工作就让他“摆弄”得有模有样。
2003年8月,肖华从通辽市土肥站调到农广校任校长。当时学校教学无序、管理无章不说, 还欠一堆饥荒。为办学,他多次写调研、做汇报,使各级领导对农广校的境况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并被他这种认真负责的事业心所感动。没多久,学校教学工作步入正轨。随后,他跑经费,跑项目,与区内外兄弟单位“攀亲结贵”。期间,在他的推动下,创建了沈阳农大、吉林农大两个高校的通辽函授站,使全市农牧系统1000余名技术人员实现了提升了教育层次,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
2007年,他被调到通辽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任站长。上任伊始,针对各旗县市区实际情况,他执笔起草工作方案和调研报告……随着各项业务开展,农技推广做得风生水起……近年来,他不断摸索钻研,通过外引内联,推广无膜浅埋滴灌,调整种植结构,请来农业部专家,打造万亩高产示范区……全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有人问他,工作整成这样,有啥“绝招”?他毫无保留,一口道出:“绝招没有,硬道理有一条:当共产党的干部,一不能偷懒,二不能糊弄,三不能走过场。”
“不偷懒,不糊弄,不走过场。”这正是肖华多年如一日的自画像。
生活中,肖华有三大爱好:读书、摄影、书法。
每天晚上,看完新闻联播,他把自己关在家中不过7平方米的小书房里读书看报,这也成了他的生活习惯。拙于交际,不善应酬,他把夜晚的时间看做是给大脑“充电”的最好时光。有人笑他生活太乏味,他说:“人各有志。我认为其他都是身外之物,唯独学到的知识才是自己的。”
在肖华的家里,我们看到了他最引为自豪的财富——书籍。他读的书涉猎政治、哲学、经济、文学等许多领域。其中最多的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专业书籍,里面都做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
他在日记中写道:“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读书学习。我大学是学中文的,过去的知识在农口派不上大用场了,新的知识又很缺乏,要丰富自己,推动工作,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
    学习,是肖华永葆活力的秘诀。
在任通辽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长期间,他刻苦钻研,先后引进推广新技术50余项,率领团队实施重大科技项目10余项,主持推广了玉米“全膜覆盖、无膜浅埋滴灌”等实用节本增产增效技术,主持编制了有机水稻产业通辽地方标准9项,主持并参与编制玉米产业通辽地方标准18项。先后获国家、自治区、通辽市技术奖励30余项。为全市农业节本增效25亿元……
他撰写的《通辽市农业技术推广 能源环保工作总结》中有这样一句话:优势粮油作物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推广取得新成效,全市推广玉米“一增二改三提”技术面积672.8万亩,其中,大小垄种植面积228.58万。向日葵综合增产增效模式面积5万亩,绿色增产增效模式核心示范基地两片共计1000亩……
肖华就像一位拓荒者,以对党的忠诚,用智慧和汗水奋力开辟出一片片理想的绿洲。
           
不忘初心,是他生命中最圣洁的精神高地


不求闻达于莽林,不慕热闹于山岭。长期的忘我工作,透支了肖华的身体。生活没有规律,饭不应时,经常熬夜,他的身上出现了各种不适。
2016年12月4日,星期日,晚上7时许,天已经大黑了,下乡回来的他一进家门便瘫倒在沙发上,他太累了。
妻子看着心疼,劝他该歇歇了,也好陪陪年迈的父母。肖华还是那句话:“等忙完了这阵子吧。”
其实,肖华是个爱家的男人,幸福因为稀少而珍贵。肖华对家人的每一点细微处,都流淌着这个情意深重的男人的挚爱。
他手机里始终保存着二老的照片,天天捧在胸口;难得与家人在一起时,他下厨帮妻子做饭,陪父母打牌聊天。12月8日,在去北京、呼和浩特市开会前,他破天荒地为妻子买好牛肉,还嘱咐在沈阳农业大学读书的女儿好好学习……
自古忠孝难两全。肖华对家人的愧疚或许是他一辈子都无法释怀的。他曾说:“家人,以后可以陪,‘三农’是关乎国家的大事,那么多农民兄弟等着我呢,一刻也不能耽搁!”
太多的故事,都散落在平凡的岁月中,人们能够清晰记忆起的更多的是他急火火的身影。肖华把大多数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一年行程约数万公里,他的日程表安排满满:
4月10日到5月10日,春播整地播种期间,他会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民对播种深浅等技术的掌握情况以及机械播种的效果;5月20日到6月20日,他一定会把各旗县的玉米地块儿走一遍,了解出苗定苗的情况;9月和10月,随着各试验田测产工作的逐渐展开,他开始搜集不同的生产技术对玉米产量因子的影响研究数据,进而对某一项技术或成果的经济效益做出最终评定;到了年底,他会把这一年来发现的问题做集中梳理,并深入到各地给农民讲课,介绍和推广新的生产技术和新的经验成果……
有人劝肖华,国务院特殊津贴都享受到了,自治区劳模、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也评上了,图啥呢?可别这么拼命了,还有人劝肖华,别太认真了,一个人又改变不了什么。
     肖华说:“为人民服务是我入党时的初心,承诺了的东西,就要践行。看着农民渴望的眼神啊,我要做的事情实在实在是太多了,十个我也忙不过来。一日做不成都寝食难安。”
一桩桩一件件看似平凡的事,串起了同事们对肖华的深刻记忆:善于钻研,爱岗敬业,不畏困难,身体力行,不计个人得失……这不是对他离去后才有的褒扬,而是人们深深的眷念。
家,应该是最私人化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更加能够透明彻亮地显示一个共产党人高洁的精神品质。
我们走进肖华的家,是一个周末的下午,初冬的夕阳透过窗子洒落在这套老式的楼房中,昏暗的居室里,陈列简朴,有一种老照片的感觉。环顾四壁,墙上挂满肖华的摄影作品:《大漠夕阳》、《塞外怪柳》、《大漠驼铃》、《草原人家》……一幅幅作品渗透着作者的情思和对这片土地万物的热爱。
我们慢慢地推开他的书房,电脑桌上,《通辽市农业技术推广站2016年度工作总结汇编》的手稿上,一支黑色碳素笔,还没来得及盖帽;一架数码相机连接在电脑上,似乎还在等待着主人的开启;相机里,大地春耕热火朝天、试验田里作物蓬勃生长、玉米高产挑战赛上佩戴大红花的农民眉开眼笑……一幅幅红火的场景跃然眼前。
书房的墙上,一幅肖华亲笔书写的“言行皆碑”四个大字遒劲有力,令人动容。这四个字,恰似一个设定的程序,在对初心的坚守中,完成了一次伟大的运行。
整理肖华的遗物,妻子在他长年下乡背着的残旧的黑包里发现了厚厚的一沓材料,一个钢卷尺,一个笔记本,一只羹勺,还有一瓶速效救心丸。
   只要一息尚存,肖华依然会工作。
生命中最后的这个冬天里,他通过微信指导奈曼农民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他帮助后旗的农民联系买来滴灌设备;他写下计划,要在2017年加大无膜浅埋滴灌推广力度,力争全市推广面积达到100万亩;在山沙两区重点推广面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模式,通过积蓄自然降雨与全膜覆盖保水方式,确保贫困山沙两区在无补灌条件下亩产水平达到600公斤……
报效国家、服务大众,已成为肖华人生的最大价值,他享受这种付出的甘甜。他用无声的力量实践了自己心中一个朴素的信念:是共产党的干部就要让人民过好日子!
肖华离去后,他的手机微信里还不时地传出淳厚的乡音:
“肖站长,你不会是调走了吧?”
“快清明了,肖大哥,今年咋一老没见你来给我们上课呀?”
“肖老师,我把照片给你发过去了,帮我瞅瞅这苞米叶是啥毛病?”
……
心存百姓的人,百姓心中就永远记着他。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鞠躬尽瘁”。
2016年12月12日,从北京开会后又赶到呼和浩特开会的当晚,他太累太累了,躺下了就再也没有醒来……
这是科尔沁大地哀伤的冬天,层林如挽,长风当泣!
闻讯的人们涌出家门,为他们的肖老师守灵,为他们的肖站长送行。
大地之子,魂兮归来!
(文/通辽日报记者 康桂君)


通辽日报评论员文章
向肖华同志学习



在科尔沁草原,一段时间以来,一个响亮的名字传遍了乡村大地,印入农民心田,激起了层层波浪,这个名字就是肖华。
肖华同志生前是通辽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他身处农业战线,几十年如一日,为全市农业技术推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农民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去年12月在外出开会期间不幸去世,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奉献之歌、奋斗之歌,以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和崇高品德树立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
今天,本报发表了肖华同志事迹的长篇通讯,希望全市广大党员干部都认真读一读,想一想,更好地发扬肖华同志的精神,以实际行动向肖华同志学习。


我们要学习肖华同志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作为毕生追求的坚强党性。回顾肖华47年的生命历程,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热爱始终是他最深沉的情结。他说:“人的一生短短几十年,如果脑袋里琢磨的就是个人那点利益又有什么意思呢?一个共产党人的价值,就是看你能不能为人民做点实事!” 他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大变样。扎根基层的9年里,他更是夜以继日、忘我工作,拼搏至生命最后一息。他用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执著追求,用对党的赤子之心、用一心为民的情怀、踏实做事的作风,在科尔沁大地上谱写了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生命交响。
我们要学习肖华同志刻苦学习钻研,牢记使命,勇担重任,用知识和本领回报祖国、服务人民的公仆情怀。他刻苦钻研,迎难而上,在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下,通过努力成为一名叫得响的农业专家。他勤奋工作,甘于付出,为了尽快改善广大农村和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一心扑在事业上,每次下乡,他都直接到田间地头,不畏酷暑,不辞严冬。他牢记使命,肩负责任,用一生的力量去实践一个朴素的信念:是共产党的干部就要让人民过好日子!展现了个人追求和党的宗旨的高度统一。
我们要学习肖华同志热爱事业、默默奉献的崇高品德,发扬拼搏精神,勇于创新、攻坚克难,努力创造一流业绩的满腔热忱。在任通辽市农广校校长期间,他使全市农牧系统1000余名技术人员提升了学历层次,培养了一批优秀农业科技人才。作为通辽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他跑遍了乡村大地,针对各旗县市区实际情况,起草工作方案和调研报告。近年来,他通过外引内联,推广农业新技术,调整种植结构,打造万亩高产示范区……全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这是大地之子对他所眷恋的这片土地的深情表达。
我们要学习肖华同志涵养高尚情操,不忘初心、淡泊名利,自觉践行共产党人价值观,用模范行动展示共产党员人格力量的博大胸襟。他志趣高远,生活态度积极健康,生活中多的是读书、摄影的恬淡,少有觥筹交错的无聊。他热爱家庭,孝老爱亲,虽常年忘我地工作在基层,但却从没有缺失对亲人的那一份眷爱。他淡泊名利,朴实无华,遗物中一个残旧的黑包、厚厚的材料、一个钢卷尺、一个笔记本、一只羹勺和一瓶速效救心丸是他“言行皆碑”的真实写照。他的克已为民,催人泪下。


一个民族需要有一批仰望星空的人。在肖华身上,我们可以深刻感知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大义、担当和境界。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在全面建成小康通辽的重要节点,在精准扶贫紧锣密鼓的重要时期,在七网七业强力推进关键时刻,更需要千千万万个肖华这样的好党员、好干部,为人民建功立业,为通辽经济社会发展奉献智慧和汗水。肖华同志的精神,也必将感染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像他一样不忘初心,百折不挠,永远为着光荣与梦想砥砺奋进。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铿锵勇气,它“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是任何时代所不可或缺的精神气质!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了殷殷期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会议落幕,领袖所做的报告音犹在耳。让我们深入领会,身体力行,以肖华同志为标尺,投身到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通辽的伟大实践,去拥抱壮丽的事业和美好的明天!




微新社通联微信:wcblm010
编辑/宝瑞 审核/张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17 17: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日本
好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点击进入爱情恋恋看
发表于 2017-11-18 08: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澳大利亚
我支持楼主,你可得来回复我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6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