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通辽微电影演员【报名帖】论坛版主招募中!你是论坛的大神儿就来报名吧!招聘市场运营主任\新媒体运营专员\出镜主持等2015年内蒙古计划招400名特岗教师虚位以待  诚邀入驻
查看: 2106|回复: 0

[茶余饭后] 美团20.6亿收购光年之外,大模型创业是巨头游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7-27 03: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湖北



作者 | 头号AI玩家‍‍‍

采访 | 卷毛 月山橘 阿虎 张洁

编辑 | 张洁

校对 | 阿虎‍‍‍



20.6亿!美团昨日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宣布以约20.65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完成对大模型创业公司“光年之外”的股权收购。




美团收购光年之外的公告,图源:港交所



光年之外由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创立,是目前国内最受瞩目的大模型创业公司之一。


4个月前,已经退休的王慧文发布“AI英雄榜”,自带5000万美元高调入局大模型,打响了国内大模型之战。


此后光年之外吸引了不少业内顶级专家和创业者加入,目前团队规模在70人左右。在融资方面,据极客公园报道,光年之外的A轮融资已经完成了一个多月,过程非常顺利,“实际已到账的融资金额比传闻中的2.3亿美金要更高”。


然而,王慧文近日却“因个人健康原因”离岗就医,美团发布公告称王慧文提出辞去公司非执行董事等重要职位,自6月26日起生效。


很快,老东家美团接手了光年之外,表示将支持光年之外在大模型领域继续探究,通过收购事项获得领先的AGI技术及人才,有机会加强其在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行业中的竞争力。考虑到美团创始人王兴是王慧文多年好友,此前以个人身份投资了光年之外并出任董事,这次并购也被认为在情理之中。


“老王救老王”,王兴至此接棒王慧文布局大模型,与此同时,这起国内迄今为止最大的AIGC并购案也再次掀起了国内玩家对大模型创业的讨论。


上一次备受行业关注的“大模型创业讨论”,还是不久前猎豹移动CEO傅盛和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在朋友圈的“隔空辩论”。




事实上,同行关心的不只是这两起热点事件,而是在大模型诸神之战愈演愈烈的当下,打造中国OpenAI到底有多难?大模型创业真的只是“巨头的游戏”吗?个体或初创公司在大模型应用层还有哪些创业机会?


今天,“头号AI玩家”向8位业内一线玩家抛出以下问题,征集观点,希望为正在或即将进行AI创业的从业者提供参考,也欢迎更多玩家加入讨论:


1. 怎么看傅盛和朱啸虎的这次“辩论”,怎么看美团收购光年之外?
2. 怎么看“大模型创业是巨头的游戏”这一观点?个人或初创公司有哪些机会?
3. 怎么看国内AI大模型应用层的现状?


(务必看到文末!)‍‍‍‍






@雷涛 新壹科技CEO
“个人创业者的路径比大厂要多得多”


对朱啸虎,我觉得要听其言观其行,他的“屁股”在哪决定了他说什么样的话。上次朱啸虎跟马化腾辩论共享单车的情景我还历历在目,朱啸虎为ofo雄辩之后很快就跑了,成为了这个项目上唯一挣钱的投资人。所以这次还是要看朱啸虎的“屁股”坐在哪。我个人肯定是支持傅盛的,AIGC的未来充满机会。

对光年之外,我认为王慧文在美团多年打拼,神经应该足够坚强。这次因工作抱恙,还是很神奇的。目前中国有七八十个大模型,做大模型的创业者肯定会有很大的压力,比如技术成果的压力,资金的压力。光年之外账上有2.8亿,所以资金压力应该不大。那么压力就是技术成果的压力了。要用很短的时间达到GPT同等水平,可见还是很困难的事情。

关于“大模型创业是巨头的游戏”这个说法,王慧文不缺钱、不缺团队,他能调动的资源并不比巨头小,但还是退出了,可见这个游戏跟公司大小无关。国内的巨头从技术上来说在GPT面前也是小弟弟。任何一家国内巨头跟创业公司的技术差距,都远小于这个巨头跟OpenAI的差距。难点在怎么跟GPT竞争,怎么跟国内这么多模型竞争,怎么找到模型和应用之间的通路。


像我们就是深耕在视频AIGC这个通路上,目前国内巨头没有一家能够在视频领域的技术能力、工程化能力上跟我们竞争的。


在我看来,个人创业者的路径比大厂要多得多,可以做应用,做插件,做解决方案,甚至是做培训。更广泛的,把AIGC应用于自己的工作,能够成倍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冯博 维京COO
“AI应用创业,电商、本地生活等都有大机会”



傅盛和朱啸虎的争论,看似是创业者和投资人角度不同,实质上是价值和壁垒之争。在我看来,大模型是巨头的游戏,中国不需要N个大模型,创业公司做AI应用风险小机会多。而应用层公司的核心第一是场景找准形成规模,第二是数据闭环强化模型形成壁垒。


纵观国内AI创业赛道,电商、娱乐、知识付费、本地生活都有行业机会,以我司AIIIN的本地生活xAIGC为例:支付宝数据8000万实体商家,入驻抖音本地生活的仅100万,能自己生产内容(无论质量高低)而不完全依赖外部达人的实体店更是凤毛麟角。


我们即将发布的一款产品产品,能实现以下3步:1.以商家私有商品甚至原材料数据为prompt;2.经小模型润色的大模型生成视频内容;3.通过员工账号把视频发布到抖音快手小红书;费用低于代运营,甚至按CPS取费,我相信商家没有太多拒绝的理由。


另外从应用层竞争的视角,仅看本地生活赛道,AI应用还在上一代AI应用(GPT3.5的出现为分水岭)的卖铲子游戏中,纯套壳AI应用也很少渗透进该赛道,而真正结合新AI技术付出精力打磨应用的公司并不多。






@马千里 无界AI联合创始人
“大模型不单纯是技术层面的竞争,更是模型生态的竞争”



这场争论的核心,其实是模型层和应用层哪个更有创业机会的问题。朱啸虎认为模型层创造99%的价值,应用层只是在模型层之上做了一个“界面”整合,创造价值不多,所以创业机会不大。

傅盛则认为底层模型虽然有价值,但简单地依靠底层模型,无法把问题或需求都解决掉,还需要应用层,因此应用层创业还有机会。有意思的是,在争论的最后,两人似乎达成了一个共识,即模型层创业机会是“BAT”级别的机会,而应用层创业机会则是零散的、小一些的机会。

从竞争激烈程度上来看,模型层要激烈得多,未来模型层可能会出现“赢者通吃”的局面。每个领域,不管是语言类模型还是文生图类模型,都可能会形成寡头竞争的格局。

应用层则可能会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即只要能够解决某一领域的特定问题,就会产生持续价值。甚至底层模型的竞争也会让上层应用受益,因为每个底层模型,都在千方百计地搭建一个繁荣的应用生态,可能会有一些手段激励到应用层。

百模千模大战仍将持续,有“退出”,但会有更多的“新入”,未来并购也会非常普遍。正如刚才提到的,大模型已经不单纯是技术层面的竞争,更是模型生态竞争。

大模型创业我认为有三股主要力量:微软和Google依然是一骑绝尘;第二股力量是“造模”新势力,国内的百模大战参与方都属于这一势力;第三股势力大家容易忽略,即开源势力,以llama(羊驼模型)为代表的开源势力发展也很快,轻量化、快速迭代、全球参与是其特征。

大模型应用层目前还没有“杀手级”应用,但是已经有一些“小而美”的应用出来了。比如国内的无界AI,是文生图的AIGC平台,服务了很多世界五百强B端用户和300万C端用户,已经实现了一定规模的营收和业务闭环。类似的应用层企业在杭州、北京、上海都有一些。




无界AI创作页面



个人创业者和初创公司相比大厂来说比较灵活,不需要考虑固有的商业模式或KPI。我知道有些大厂在做AIGC项目和功能的时候会有顾虑,因为有可能会颠覆掉现有的现金牛业务。


目前国内AI赛道的创业机会依然非常多,AIGC的底层算力、AIGC垂直模型训练、AIGC私有化小型化部署、AIGC数据标注及训练等,都还有很大空间,各行各业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痛点找创业机会。


我们看到很多上市公司在做AIGC概念,可能相比于新上市公司,传统AI公司或AI相关业务上市的企业转型成为第一股的概率更大一点。






@黎嘉宁 即时设计战略负责人
“AI创业公司要找‘自我价值占比更大’的应用场景”


做LLM必备的几大资源:人、钱、算力、数据,确实巨头更有优势,因此我们看到即使创业公司做LLM,也都需要融到与大厂匹敌的资金和资源才能开展工作。


而做应用就没有这个限制,方向找得准、反应灵活、迭代快、全部资源砸在单点打穿打透,这都是创业公司的优势。


在很多应用场景中,模型贡献的价值占比过大,导致应用缺少壁垒,谁都可以轻易基于模型做出相似效果的产品。而创业又非常看重竞争壁垒,因此需要选择“自我价值占比更大”的场景来做。


这种应用场景当然是有的——比如即时在做的设计工具,我们积累了几千个功能点,竞争壁垒很高,这么大的工程量,不是随便谁都能很快复制的。




使用JS-Ulbotics模型更快速地生成Web设计稿



据我观察,国内应用层的公司整体都处于早期尝试的阶段。有些公司拿AI与已有产品进行融合,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比如即时的设计工具+AI,Notion、Flowus这类文档工具+AI。还有些基于AI重新打造的产品,大多还在早期版本迭代和试错中,比如市面上各种文生图的产品。


目前C端普通消费者对AI的感知还很有限,我认为2C的AI创业赛道可能会有新的机会。






@周狸猫 AI应用开发者
“大模型的‘巨头含量’是低于其他领域的”


我鲜明地站傅盛。在我看来,朱啸虎的观点是一种传统固化的旧视角,是用过去或现在的固化状态去推演将来,在一种新型的生产力出现的时候,表现出了保守、固执和傲慢。

不过,要建立新的范式、开发新的产品比大家想象的都要难,大部分人是低估了这个难度的。但也恰恰因为难,而且边界尚不清晰,所以反而有创业机会。


关于王慧文,我倒觉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要做大模型本身是比创新产品更难的事,王慧文直接选择了一条最难的道路,所以最后退出也不影响我对他的钦佩和尊敬,我觉得他是非常勇敢的人。


至于大模型的“巨头论”,其实没有大模型的时候,很多事情都可以说是“巨头的游戏”,比如电商、出行、在线支付、内容社交,反而我觉得大模型的“巨头含量”是要低于其他领域的,巨头有机会,新人也有机会。不过,大模型一定需要大资金和大智力资本的投入,这一点巨头依旧有很大优势。之所以说“巨头含量”低,是和成熟的市场领域相比,成熟市场领域巨头更容易形成垄断。大模型的领域要比这些传统领域更不确定,更不可预料,所以相对来说巨头垄断的含量会低很多。


另外我觉得,如果说做一个大模型,巨头和初创公司的机会是五五开,那么做一个AI原生应用这件事,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巨头也没有想好,普通人更有机会乱拳打死老师傅。

我个人认为,目前大模型的生产力第一是教育,第二是翻译和文本的润色处理,三是个人和企业的知识助理。我觉得大家可能都被生成式AI的生成式给骗了,其实它不太擅长生成一样东西,它擅长的是改写和浓缩。






@连山 硅基智能合伙人
“在通用大模型研发上,BAT该承担起责任和义务”



两位圈内前辈的辨论非常精彩,同时也让大家看到了,在每一次时代的更迭中,有人眷恋不放,也有人奋勇向前。大模型的创业价值是无庸置疑的,在通用大模型研发上,诸如BAT这类头部大厂就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王慧文因为身体原因退出肯定是行业的损失,美团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崛起的巨头,也有实力和责任将这份使命和事业延续。



围绕大模型的创业,智源、华为、BAT等均已参战,应用层还有很多创业机会。硅基智能在一个月前发布了“炎帝大模型”,用LLM大模型技术将行业私有域知识训练而成,叠加硅基原有的AIGC数字人技术,就可以成为该行业的“超级专家”,自动生成数字人视频、数字人直播、数字人电影剧集、数字永生。




硅基智能AIGC数字人



每一个时代都会诞生巨头,如Web 1.0时代的BAT,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美团、滴滴、字节,AIGC时代才刚刚拉开序幕,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山高万仞只登一步,是否IPO只是资本市场上的一个结果,大模型创业应该以做出对人类社会、对这个时代有价值的公司和产品为己任。






@陈逸君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员
“中小型企业要做出差异化,在垂直细分领域做出自己的特色”



我没有创业相关经验,但从技术工作者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不要迷信通用大模型”这一点是对的。通用AI大模型领域有很强的聚集效应,企业巨头们不仅有先发优势,而且且掌握了丰富的数据和庞大的算力,中小型企业显然无法与之匹敌,不如从一些差异化的细分赛道切入。


国内的企业非常善于将AI大模型与自家的成熟产品相结合,改善用户体验。比如我们日常使用的淘宝等软件,在搭载大语言模型支撑的智能客服系统以后,对用户需求的理解显著增强。

在一些具体的业务领域,很多轻量级的模型已经能够稳定和高效地解决问题了,且具有很高的解释性。经过特定优化后,在时间开销、空间开销和精度上甚至全面优于大模型。这种情况下,企业往往不会倾向花费更高代价的大模型。



所以我认为中小型企业一定要做出差异化,更重要的是在垂直细分领域做出自己的特色,给予用户特别的体验。这就需要对数据进行定制化,对模型训练表现进行某些维度的侧重,提高具体领域内的精准度和数据可信度。比如西湖心辰宣称要做情感对话模型,会侧重于情感相关的数据,训练AI的情商,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此外,最近我在关注DevOps for Machine Learning,或者说MLOps的技术发展。即通过MLOps管道管理、部署、监控和维护生产环境中的大模型的端到端流程。我认为MLOps的发展能真正将机器学习模型转化成生产力工具,实现产业的升级,或许是一个很好的创新方向。






@孟鸿 量子位创始人、CEO
“AI也不只是大模型,建议大家多关注技术进步”



任何领域创业成功的概率,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之所以有人会产生“巨头的游戏”观点,可能是因为大模型这个领域,有较为易见的起始门槛。一个被寄予厚望的行业,“巨头”们一定会涌入,这是常态,但这也意味着更多的机会、机遇会被创造和释放出来,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较而言,应用层是最适合初创公司进入的细分领域,适合规模较小,但能深入理解行业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团队。但同时进入这一领域,需要找到能产生稳定复购及现金流的具体场景。



谈到应用现状,基于不同的价值创造逻辑,应用层可被划分为四类:生产可直接消费内容、结合底层系统生产高附加值内容、提供内容生产辅助工具、提供体系化解决方案。其中生产可直接消费内容是目前落地及变现进展最快的部分。整体而言,应用层的发展依旧处于相当早期的阶段,能够解决的行业痛点较少,整个生态的发展壮大,至少还要两三年的时间。



大模型现在非常火热,但整体依旧在刚刚起步的阶段,随着整个行业的发展,会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机会。新技术进展是一次生产力的进步,因而有机会参与各行各业的效率提升进程中。而且我们看到,大模型能力的应用门槛在逐步降低。



办公协同、在线游戏、影视传媒、电子商务、在线教育等领域,会率先被新技术影响。特别是对于内容相关创业者来说,更应该关注这一次的变革,毕竟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大模型都已经展现出了相当的能力,另外大模型更好的视频创作能力也指日可待。



当然,AI也不只是大模型,实际上整个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一直在蓬勃发展,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还会不断产生新的前沿突破,而这些也将在未来不断影响和重塑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建议大家多多关注技术进步,不要只局限于眼前的某一热点。


ps. 受篇幅所限,还有一些玩家的观点没有全部展示。如果大家想探讨更多大模型创业、AIGC应用相关话题,与AI从业者面对面深入交流,欢迎关注由新榜主办的「AIGC赋能 重塑内容生态」2023AIGC生态大会,7月14日,我们北京丽都皇冠假日酒店见!


大会完整议程与嘉宾阵容如下,扫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报名,期待各位玩家的到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6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