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通辽微电影演员【报名帖】论坛版主招募中!你是论坛的大神儿就来报名吧!招聘市场运营主任\新媒体运营专员\出镜主持等2015年内蒙古计划招400名特岗教师虚位以待  诚邀入驻
查看: 6203|回复: 0

[服务公益] 我们能否打破原生家庭的枷锁?|《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23 12: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北京
我们能否打破原生家庭的枷锁?|《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1.jpg
我们能否打破原生家庭的枷锁?|《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2.jpg



“你喜欢自己的原生家庭吗?想知道我们每个人身上来自原生家庭的枷锁是什么吗?透过《被嫌弃松子的一生》来反观自己的原生家庭,愿我们都能在追寻自我的路上摆脱原生家庭的枷锁。”

电影简介


我们能否打破原生家庭的枷锁?|《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3.jpg



有一天父亲(香川照之饰)突然来找阿笙(瑛太饰),告诉他有个素未谋面的姑姑死了,叫他去收拾下姑姑的房子。在河边的破烂小屋里,阿笙渐渐开始了解父亲口中的姑姑,到底有着怎样的一生。

小时候的姑姑川尻松子(中谷美纪饰)经常做着白雪公主似的美梦,她后来成为一名安分的中学教师,却因百口莫辩的误会被辞退了,之后和一作家同居,作家却因为太爱她而选择自杀,死前留下遗言:生而为人对不起。这件事对松子打击极大;之后又与另一作家的同居,结果没有忍受住去找对方妻子炫耀,结果惨遭抛弃。又一次被抛弃后松子当上浴室女郎,甚至还杀人入狱。但她从不放弃生活的希望,不管生活再怎样破碎,她依旧本能地生存下去,这生存本身,足以打动任何人,包括阿笙。

电影评价


她不明白人生失败的根源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舍弃自尊来博得并不值得拥有的所谓爱。

by 张天师(豆瓣)

我不敢过于重温这部片子,让我感到害怕。可能我觉得自己很像这个女主,我害怕那样的人生。我也是讨好型人格,我有比她更恶劣的童年。我也很寂寞。可是我变成跟她相反的人,我变得极其敏感,极其害怕,我不愿意多相信别人,很难爱上别人。可是我又非常需要爱。任何一个对我示好的男人,我在内心悄悄投降,我渴望得到爱,可是我也同样怕伤害,所以我选择关上我的门。可能我害怕松子那样的人生,因此我选择了相反的方式,可能最后的结局也同样是一样的没有爱的冰冷世界,我宁愿冰天雪地,却不愿轻易相信任何男人,我宁愿深夜独守寂寞,也不愿伤得体无完肤。by 兔子L (豆瓣)

大家都是爱松子的,只是他们都选择伤害她的方式去爱她。松子的一生不是无意义的,不是无聊的,她的人生很精彩。大家需要的都是稳定的吗?稳定的工作,稳定的住所,稳定的关系,稳定的另一半?那样的人生难道不是更无意义吗?她当过浴池女郎,可是她依然单纯;她每段感情都天真的付出真心,可是她比女优还性感,她晚年时邋遢的,可是她的容貌一直都在。

by 七毛(豆瓣)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原生家庭是个体最初长大和学习的环境,也与个体的情感表达、行为模式、依恋风格以及亲密关系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长大中的重要成员,父母的个性、价值观、教养方式、行为模式及家庭亲子关系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幼儿发展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从而作用于他们的行为。

在松子的家庭中,父亲把他几乎所有的慈爱都给了生病的妹妹久美,而留给松子的只剩下冷漠和严肃。这位父亲把妹妹久美看的太重了,他认为这个久病体弱的女儿已经够可怜了,他哪怕拿出多余一点点的爱分给松子,都觉得是罪恶。因为父亲对松子的妹妹的过于关注忽视了松子。松子在一次又一次讨好父亲和满足父亲从而获得父亲的爱的过程中,形成了依赖型人格障碍。父亲陪松子去游乐园,因为小丑的一个鬼脸逗笑了父亲,松子便在任何想要讨好的时候做出这个鬼脸。甚至工作以后,被领导批评了,不知道作何反应时也会“应激”的出现这个鬼脸。

我们能否打破原生家庭的枷锁?|《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4.jpg



而在原生家庭形成的依赖型人格障碍持续影响着松子的工作还有她的每一段亲密关系,在父亲那里没有得到的“爱”成了松子追寻一生的目标。就像一颗小树苗,长大的时候没有得到好好浇灌,一辈子都是营养不良的。所以不管作家如何打骂松子,松子都不要离开他,松子渴望爱;作家的对手因为好胜欲欺骗了松子,松子还是紧紧抓住他的手,不放开,松子渴望爱;松子遇到当年的,当学生对松子表达爱时,松子二话不说就跟他在一起了,即使这位学生害她丢掉工作、每天对她拳打脚踢,松子还是不能离开他。松子渴望爱,渴望依赖、渴望陪伴、渴望到没有它们就活不下去的地步。

由此可见原生家庭结构的独特性也会给孩子的行为带来消极影响。

    影响人格的独立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幼儿行为的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容易使幼儿产生焦虑、退缩等行为,影响他们自我选择和自我判断的能力。随着幼儿第一反抗期(3 岁前后)的到来,他们需要获得他人的认可,不想所有事情都受到成人的控制,独立自主的要求逐渐增加。此时,如果家长因过分溺爱幼儿而选择事事包办代替,或者用高标准要求幼儿,抑或是对他们的行为漠不关心,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就会逐渐降低,产生焦虑。他们会担心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受到成人的惩罚,害怕自己做错事,渐渐出现退缩的行为。对生活节奏的影响无规律的家庭生活不利于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现代快节奏生活环境下,父母经常晚上加班,周末补觉,幼儿会认为这样的生活方式就是好的,他们也会效仿,导致生活没有规律。幼儿进入幼儿园后,面对规律的作息,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会出现种种不适应的现象,如正常的进餐时间没有胃口,同伴在运动时想要睡觉。久而久之,混乱的生活方式不仅会影响幼儿的行为表现,更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情感方面的缺失在原生家庭中,父亲或母亲在幼儿阶段或其长大阶段关爱缺位,使得孩子在心理上始终有未得到足够爱的满足。在长大过程中父爱或母爱的缺失,有可能造成子女在成年后容易从伴侣身上去找寻这部分缺失,这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就是恋父或者是恋母情节。如果在长大的过程中来自家庭的关爱严重缺失,极易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心理扭曲,直接影响子女成年后的生活。因此,情感缺失是原生家庭中最应该避免的一种情形。

什么样的原生家庭是“有毒”的?

苏珊·福沃德通过大量的临床心理治疗发现,深受原生家庭之痛的成年人,一般都来自3种有毒的父母。

1. 虐待型父母

这种有毒的父母,对孩子最常见的伤害就是身体虐待和言语虐待。

身体虐待: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不时地产生想要打孩子的冲动,尤其是在孩子不听话、跟他们对抗、给他们造成很大麻烦的时候。大多数父母都知道打孩子是不对的,能够成功地克制打孩子的冲动,但不幸的是,也有很多父母由于缺乏对冲动的控制力,使得他们将打孩子的想法变成现实。

与其说大人打孩子,是因为孩子调皮不听话,倒不如说他们只是想要在弱小的孩子身上,发泄自己的疲惫、压力、焦虑和不快。

长期对孩子实施身体虐待的父母,有严重的人格缺陷,他们自己可能就长大于充满暴力的家庭。当他们带着严重的情感缺陷步入婚姻之后,会不自觉地重蹈覆辙,把自己所经历的原生家庭之痛“复制”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比如,把暴力当做对抗压力的惯性做法,只要心情不好,就对孩子动粗,孩子成了他们发泄情绪的工具。

他们是极端自私的父母,因为他们毫不理会,这些做法对孩子造成的巨大伤害,而只顾满足自己内心不可遏制的、乃至有些病态的心理需求。

从小受到家庭虐待的孩子,几乎很难获得对世界和他人的信赖感和安全感,他们的童年都处在巨大的焦虑、紧张和痛苦之中,而这种糟糕的感觉不仅会伴随他们步入成年,甚至会成为他们一生都无法抹去的阴影。

比如前一段时间新闻上报道的“深圳宝安8岁小女孩遭亲生父母暴打”案例,视频中的女孩被愤怒的妈妈不断暴打,但她不仅不哭不闹不反抗不求饶,还很乖巧地回到桌上吃饭,可见这个小女孩对被打已经完全麻木,这正说明她内心的创伤已经深不见底。

言语虐待:很多父母对孩子都实施过言语虐待,他们会用很直接的、公开的、难听的、恶毒的语言,去贬损他们的孩子,比如骂孩子蠢、没用、无能、不听话、不可爱。

即便作为一个成年人,当听到大人对孩子的侮辱、训斥、谴责和贬损时,我都能够感觉到他们对孩子明显的厌恶和不满,更何况对于那些本身就很敏感、尚处在自我意识形成中的孩子。有些父母并不会直接辱骂他们的孩子,而是通过隐蔽的取笑、挖苦、取绰号,或者拐弯抹角的羞辱来对孩子实施言语虐待。

父母还会为这些行为披上“一件华丽的外衣”,比如对孩子说,“我只是在跟你开玩笑”,或者告诉孩子,“我打击你,是为了帮助你长大为一个更好的人”。

但对于孩子来讲,他们没有足够成熟的认知,也没有足够的处事经验,他们无法分辨玩笑和事实、取笑和威胁。孩子最信任、最能够依赖的只是他的父母,所以他会不加选择地相信并全盘接受父母对自己的评价,他们会将父母给自己的“负面投射”变成现实。不幸的是,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富有攻击性的语言,给孩子造成的巨大痛苦和长期伤害。

长期在言语虐待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会对批评、否定等负面评价极度敏感。他们对自我的评价会极度悲观,内心会非常自卑。即便有人赞美、喜爱他们,他们也会对此持怀疑态度,因为他们从小到大听到了太多对自己不好的评价,他们不敢轻易相信他人,甚至会扭曲对方的评价,认为对方在挖苦贬低自己。

2. 缺位型父母

缺位型的父母是不称职的父母。在这样的家庭当中,孩子和父母的角色混淆不清,甚至直接颠倒,不是由父母照顾孩子,而是由孩子照顾父母,由孩子承担父母本该承担的重任。

对于深陷角色颠倒的孩子来说,他们会感到一种巨大的无力感。因为他们的父母会以一个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但他们只是一个孩子,并不是真正的大人,所以他们会经常做错事,经常被父母指责,而背负强烈的负罪感和挫折感。

这些孩子从小就缺少陪伴,缺少关爱和照料。他们只懂得甘于奉献,他们没有自我,或者说,由于从小不被重视,而只有一个低自尊的自我。影片中的松子对遇到的每个人都尽全力付出,一直在用“人的价值,不在于得到多少,而在于付出多少”来安慰自己。

我们能否打破原生家庭的枷锁?|《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5.jpg



3.操控型父母

操纵型父母是没有边界意识的父母,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孩子过度控制和干涉,总是管太多。

虽然他们嘴上一直狡猾地声称“这都是为你好”,但其实他们最关心的并不是孩子的需求和长大,而是内心爆棚的权利欲能否得以施展。当孩子尝试反抗他们的控制时,他们会通过一些富有威胁、恐吓和羞辱性的语言来“逼”孩子遵从他们的意愿,比如父母会说“不要问那么多为什么,就按照我说的去做”,“我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哪那么多废话”,“你这个孩子就是太自私,缺心眼,连父母的话都不听了,父母会害你吗?”。喜欢操控孩子的父母即便孩子长大离家,他们也会在千里之外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来控制他们的孩子。

越是痴迷操控的父母,越会培养出无力感的孩子。这些孩子,在父母的过度控制下,会感觉到自己的需求和愿望无关紧要。他们无法独立自主,无法拥有自己的选择权,会感觉自己的身上,拖着两条沉重的铁链,在父母的捆绑下,甩也甩不开。

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过一个“阴影理论”,简单来讲就是说,个人内心的需求和欲望,如果不能够公开呈现和表达的话,就会躲到阴影中,虽然不被人看见,但是这股力量会通过其他破坏性的方式表现出来。

越是感到无力的孩子,心中的阴影面积会越大,那么他就越有可能做出一些反社会的行为。

我们能否打破原生家庭的枷锁?|《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6.jpg



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枷锁

上述上述有毒的父母,都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情感伤害。而大多数“中毒”的孩子在成年之后,都无一例外有一个相似的“共性”,那就是自尊心受损严重,并伴随相应的“自我毁灭式”行为。

他们都有一个悲观消极的自我形象,他们很难感受到自己的价值,甚至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一无是处,他们总是对批评和否定过度敏感,觉得自己不被人喜欢,也不值得被爱。

这些深受原生家庭之痛的成年人,想要真正愈合自己的伤口,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么该如何去摆脱原生家庭加在身上的枷锁呢?

1.不强迫自己去原谅

很多心灵鸡汤都告诉那些曾经受过伤害的人,要选择原谅,选择宽容,选择放下,才能够真正摆脱那些不堪回忆的伤痛。

苏珊·福沃德通过临床心理治疗发现,很多人并没有因为原谅,而给生活带来本质的、持久的改变。只有当父母意识到他们的错误,努力去求得我们的原谅时,这种原谅才有意义。

事实上很多父母并不承认所发生的事实,也不愿意承担责任,更毫无补偿的意愿。他们会依旧像过去一样践踏孩子的自尊心,推卸责任,以自己的意志操控孩子,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原谅和忘记,其实是一种自我欺骗。它不仅不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好,反而会增加我们内心的愤怒和怨恨。

就像苏珊·福沃德所说的,“我认为上帝想让我好起来,而不是想让我原谅”。

我们能否打破原生家庭的枷锁?|《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7.jpg



2. 改变自己的观念

心理学家发现,观念和情绪之间有很大的联系。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情绪很难改变,那么你可以尝试去改变自己的观念。

比如,你固执地认为,你的父母永远都不可能意识到他们的错误,你不可能“战胜”自己的父母,他们只会带给你伤害、无助和烦恼,你只能无奈地选择屈服、退让和顺从。如果你这样想,那么你抱持的信念是,你把自己的人生交到了父母的手上,任由他们来掌控你的人生,你放弃了自己的选择权。如此,原生家庭之痛会成为你整个人生的噩梦,你将无法从中摆脱出来。

如果你换一种观念,“虽然父母曾经带给我伤害,但是我已经长大成人,我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我可以不受父母的控制。父母的想法,也不一定是正确的,尤其是他们对我的评价。”

当你质疑你的父母,尊重自己的感受,把自己朝好的方向设想时,意味着你开始夺回自己人生的选择权,而这是走出原生家庭之痛的重要一步。

我们能否打破原生家庭的枷锁?|《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8.jpg



3.设定自己的边界

仅仅改变观念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去执行自己的理念,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懂得设定自己的边界。

这里所说的边界不仅仅是物理边界,比如 父母不能够随便进你的房间、不能未经允许就乱翻你的东西等;还包括情感边界,比如 你违背父母的意愿,选择自己想从事的工作或想离开家独自生活,这种行为让父母非常失望、甚至愤怒,你可能会因此感到内疚自责,但你要意识到,选择做什么样的工作,跟什么样的人结婚是你的权力,父母只能提供意见。

当你的选择和父母的选择背道而驰时,你的父母必然会受伤,但你没有义务为照顾父母的心情,而改变自己的人生计划。真正需要疗伤的是他们自己,他们作为成年人,有责任找到自我安慰的方式。

设定边界的目的是: 撇开父母对自己的灌输和影响,拥有属于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为。任何设定边界的行为,都不那么让人感到舒服,但它确实能够帮你夺回属于自己的选择权和自由空间。

我们能否打破原生家庭的枷锁?|《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9.jpg



愿在我们能在追寻自我的路上

摆脱原生家庭的枷锁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值得被爱的

我们能否打破原生家庭的枷锁?|《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10.jpg



参考文献:

[1]曹爱琳.论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黑龙江省黑河市[J].《黑河教育》,2019年,7:1.

[2]  苏珊·福沃德《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 近期活动 -
<div class="pgc-img">
我们能否打破原生家庭的枷锁?|《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1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6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